日本外交政策论坛 > 文库 > 第十六期 > 对提高工资标准寄予的期待
经济 ,第十六期  2014年2月3日

对提高工资标准寄予的期待

吉川洋(东京大学大学院教授)

吉川洋(东京大学大学院教授)

10月17 日,在首相官邸召开的“政劳资三方会议”上,代表着日本的企业巨头——丰田汽车的丰田章男总裁和日立制作所的川村隆会长一致表明了对于提高工资标准的积极姿态。对此,安倍首相回应称:“你们的发言让我更有信心”。几年前,其实仅仅还在一年前,人们对于“提高工资标准”,还并不认为将会逐步带上现实的味道。所以我想,感到潮流发生了变化的,应该不只是我吧。

从1997年至9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时期开始,日本的名义工资开始下降。也有许多经济学家认为,通缩实质上与通胀同样属于“货币的现象”,是由于相对于商品而言,货币数量不足而引起的。但是一贯以来,对于“发达国家中,为什么只有日本陷入了通缩?”这样一个问题,我都认为答案在于名义工资的下降。

一般而言,无论是在哪一个时代、哪一个国家,工资都是不容易下降的。只要学过经济学的人,就会或多或少地听到过工资的“向下僵硬性”这个说法。实际上,战后发达国家未曾经历通缩的最大原因,是在于这个工资难以下降的规律。工资的“向下僵硬性”,正是通缩的刹车,但是日本从98 年前后起,这块刹车就脱落了。而由此产生的通缩这一后果,单单用货币的力量去阻止它显然就会比较困难。

即便如此,为什么通缩的刹车脱落了呢?工资为什么会一路下降至今呢?其源头应该追溯到90 年代初的泡沫经济崩溃时。当时,背负着过多债务和设备的企业,由于新兴国家的发展而不得不面对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企业开始追求尽可能低的成本削减,正式员工被非正式员工所替代。在保证雇佣这一整体目的下,不得不开始降低工资。这就导致了随之而来的长期连绵不断的通缩。

对于一家企业而言,也许降低工资水平是一个合理的做法,但是从宏观上来看,这只不过是一条走上“每况愈下”的道路。凯恩斯的《一般理论》是以反驳当时剑桥大学的教授,同时又是新古典派经济学的统帅——阿瑟·赛斯尔·庇古这一经济学者为目的而撰写的一本书。庇古的学说认为,工资高于在完全雇佣下的均衡水平是失业的原因,减少工资就能增加雇佣。凯恩斯则主张,雇佣和失业问题的核心在于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减少工资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还有可能使问题恶化。

雇佣,也就是对劳动的需求,派生于对企业生产和销售的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并由此而诞生。商品售出后,必须增加生产,企业就会增加雇佣。商品销不出去,就会造成雇佣减少,并产生失业。所有一切都依存于对商品的需求。这正是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的原理”。工资的下降将会使占到总需求60%的消费陷入低谷状态。

抓住这一恢复景气的好机会,向企业要求提高工资标准的安倍经济学第四支箭(?),已经朝着正确的方向被射出。当然日本并不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所以不可能通过政府的号令让工资标准一下子全部提高。但是,如果持续了较长时期的工资标准下降能够实现扭转,从而步入工资标准上升的趋势,那么毫无疑问,这必将孕育出日本经济的良性循环。

[译自周刊《东洋经济》(2013 年11 月16 日),本文经东洋经济新报社同意翻译转载。]

Managemented by 佐口尚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