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交政策论坛 > 文库 > 第五十五期

第五十五期档案

No.55
第五十五期 ,社会  2024年11月14日

为什么女性从地方外流:考验自治体高层对问题本质理的理解

小安美和,熟知地方自治体和事业所的实情,她为了消除地方职场上的性别差距,不停奔赴全国各地。我们走访她,向她了解了女性离开地方的理由以及能留住女性长久居住的区域建设条件是什么。 地方的女性想留在地方就业却不能  由民间的有识之士组成的研究小组“人口战略会议”于今年2024年4月公布了“可能消失的自治体名单”,该名单将人口减少的一个原因,聚焦在年轻女性离开地方这一点值得肯定,我在地方演讲时也经常引用。 但是,首先声明一点,我担任代表的Will Lab的事业目标并不是以防止人口减少为目标。而是为形成每个人都能向着“自己理想的姿态”进行挑战的社会风气,我们认为成为其障碍的就是性别差距。考虑到解决这一当务之急的问题,Will Lab针对各个地方自治体实施咨询。 那么,为什么要提到“可能消失的自治体名单”呢?因为现实的问题是,仅仅说要消除性别差距,各个自治体也不感兴趣。但是,我们意识到,消除性别差距,将个人能力最大化,其结果可以成为人口减少的有校对策,这两个过程可以共享同一个故事。 距今大约十年前,被称为“增田报告”面世,该报告公布了当时“可能消失的自治体名单”。我作为Recruit Jobs的经营负责人,为应对将来的人口减少、劳动力不 ... ... [阅读更多]

第五十五期 ,社会
2024年11月13日

震灾灵性论:与逝者共生

由东日本大地震所想起的 这十几年来,我针对东日本大地震[1]进行调查和研究,将其成果出版发行了《活着的逝者震灾灵性论——在灾害的不合理中》(新曜社)一书。我在书其中提出的概念“震灾灵性论”是我在致力于震灾遇难者的问题时发现的。之所以能找到这个概念,也和以前在坟墓研究会研究的经历有关。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迫切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即如何面对在东日本大地震遇难的逝者和突如其来的死亡,以及失去了所爱的家人而苦恼的人们。虽然并非我的近亲去世。这一经历让我不得不思考本来不抱太大兴趣的活着的人和逝者之间的深刻关系。 众所周知,东日本大地震[2]引发的海啸是自869年贞观海啸以来,时隔千年的大规模海啸。地震发生当时,我在东北学院大学(宫城县仙台市)工作,感受到了地震的剧烈震感,地震后不久,我确认了学生们的安危,在持续停电和停水的情况下,立马从人类史的观点出发,组织讨论如何将地震的体验记录下来。一年后出版发行了《3·11恸哭的记录—71人感受到的大海啸、核电站、巨大地震》(新曜社),当时作为地震相关的书籍,多是写真集和图片居多,而这本书共有560页、洋洋50余万字。历史学家色川大吉(1925-2021年)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评价到:“遭遇巨大地 ... ... [阅读更多]

外交 ,第五十五期
2024年10月31日

历史认识问题的前方有“和解”吗?

波多野澄雄(亚洲历史资料中心主任、筑波大学名誉教授)   战后日本缺乏多面且现实的“战争论”。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又面临与中国、韩国等国家的“历史认识问题”。为什么问题会变得如此复杂?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面对“大东亚战争”?   在“和平主义”的背后没有培养出真正的战争认识 “日本的真正崩溃,不在于(中略)战败,而是始于战败后自我否定错误的过去,并认为新的曙光即将到来”,已故的评论家福田恒存(1912-94年)如是说。 如何看待那场大战,一直是战后日本的重要课题。追溯议论的进程,主要有1950年代的“侵略战争论”和“自卫战争论”这两种对立的叙述。当时,日本仍深受1946年到48年举行的东京审判(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影响。站在法庭上的被告人广田弘毅(1878-1948年)、重光葵(1887-1957年)、平沼骐一郎(1867-1952年)这三位文官没有支持主编律师清濑一郎(1884-1967年)主张的“自卫战争论”。然而,学术界和舆论界并未深究这一现象的意义,而是急于追究战争责任,未能讨论对日本人而言“那场战争究竟是什么”这样的本质问题。 进入20世纪60年代,“解放战争论”取代“自卫战争论”成为主流。 ... ... [阅读更多]

第五十五期 ,社会
2024年11月13日

震灾灵性论:与逝者共生

由东日本大地震所想起的 这十几年来,我针对东日本大地震[1]进行调查和研究,将其成果出版发行了《活着的逝者震灾灵性论——在灾害的不合理中》(新曜社)一书。我在书其中提出的概念“震灾灵性论”是我在致力于震灾遇难者的问题时发现的。之所以能找到这个概念,也和以前在坟墓研究会研究的经历有关。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迫切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即如何面对在东日本大地震遇难的逝者和突如其来的死亡,以及失去了所爱的家人而苦恼的人们。虽然并非我的近亲去世。这一经历让我不得不思考本来不抱太大兴趣的活着的人和逝者之间的深刻关系。 众所周知,东日本大地震[2]引发的海啸是自869年贞观海啸以来,时隔千年的大规模海啸。地震发生当时,我在东北学院大学(宫城县仙台市)工作,感受到了地震的剧烈震感,地震后不久,我确认了学生们的安危,在持续停电和停水的情况下,立马从人类史的观点出发,组织讨论如何将地震的体验记录下来。一年后出版发行了《3·11恸哭的记录—71人感受到的大海啸、核电站、巨大地震》(新曜社),当时作为地震相关的书籍,多是写真集和图片居多,而这本书共有560页、洋洋50余万字。历史学家色川大吉(1925-2021年)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评价到:“遭遇巨大地 ... ...

外交 ,第五十五期
2024年10月31日

历史认识问题的前方有“和解”吗?

波多野澄雄(亚洲历史资料中心主任、筑波大学名誉教授)   战后日本缺乏多面且现实的“战争论”。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又面临与中国、韩国等国家的“历史认识问题”。为什么问题会变得如此复杂?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面对“大东亚战争”?   在“和平主义”的背后没有培养出真正的战争认识 “日本的真正崩溃,不在于(中略)战败,而是始于战败后自我否定错误的过去,并认为新的曙光即将到来”,已故的评论家福田恒存(1912-94年)如是说。 如何看待那场大战,一直是战后日本的重要课题。追溯议论的进程,主要有1950年代的“侵略战争论”和“自卫战争论”这两种对立的叙述。当时,日本仍深受1946年到48年举行的东京审判(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影响。站在法庭上的被告人广田弘毅(1878-1948年)、重光葵(1887-1957年)、平沼骐一郎(1867-1952年)这三位文官没有支持主编律师清濑一郎(1884-1967年)主张的“自卫战争论”。然而,学术界和舆论界并未深究这一现象的意义,而是急于追究战争责任,未能讨论对日本人而言“那场战争究竟是什么”这样的本质问题。 进入20世纪60年代,“解放战争论”取代“自卫战争论”成为主流。 ... ...

第五十五期 ,政治
2024年10月29日

执念加息、日元升值的误解和盲点

  股价和汇率状况依旧不稳定,但以“理想汇率”和“正常利率水准”为目标的政策运营果真合理吗?难道应该优先考虑的不是实现好景气和经济增长吗?。   2024年8月5日日经平均股价较前一交易日收盘价下跌4451点,创下历史最大跌幅。从8月1日开始的三个工作日,下跌7643点(以收盘价为基础)堪称史无前例的暴跌。 7月11日达到4万2427点,创新高的日经平均指数依然不稳定,但到8月16日为止恢复到3万8062点。8月的股价大幅度变动不一定会成为中长期股价、汇率的转折点。相反,市场对今后的金融政策和日本经济政策的预测提供了重要的论点。 8月暴跌的直接诱因可能是8月2日美国公布的就业统计数据恶化。由于景气感的恶化,对美国的政策利率会加速下调的预测占绝大数。受此影响,美欧和亚洲各市场的股价也出现疲软。但是,美国自不必说,欧洲市场的股价下跌只在3-5个百分点的范围内,没有像日本这样呈现股市暴跌之后持续混乱的国家。而且,关于汇率,日元不仅对美元,几乎对所有的主要货币都走高,可以解释为日本独特的因素影响了股价和汇率。 没能事先预测的失败 7月31日日本央行出台政策,将政策利率的  从0.1%提高到0.25%。此外,还对购 ... ...

Managemented by 佐口尚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