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交政策论坛 > 文库 > 第二期 > 世界第四卫星大国-日本,为挽回数量落后局面转入攻势
经济 ,第二期  2010年9月1日

世界第四卫星大国-日本,为挽回数量落后局面转入攻势

[

日本首次成功地发射人造卫星,是在距今40年前也就是1970年。在经历四次发射失败后,”大隅(OOSUMI)”号卫星的发射成功使日本继前苏联、美国和法国之后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人造卫星的国家。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的资料表明,截止到2009年日本共发射了141颗人造卫星,数量方面排在俄罗斯(包括前苏联在内3294颗)、美国(1931颗)、欧洲宇宙开发机关(329颗)之后,在世界上排行第四。可以说日本是”人造卫星大国”了。

但是从商业角度来看,日本的卫星制造厂家却落在了后边。在日本国内实用卫星的制造厂有三菱电机和NEC两家。但是在目前运营的20颗通信卫星中,有19颗是国外制造的进口产品。

即使在日本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三菱电机,2005年才第一次拿到为国外提供商用卫星(即通信卫星)的订单。之后也仅仅在2008年为新加坡和台湾的通信公司制造了1颗”ST-2″通信卫星。而其他日本国内的厂家根本就没有接到过订单。日本不仅落在美国、俄罗斯等宇宙开发先进国家之后,就连中国和印度也赶不上。

Graph : The World Fourth Largest Country Satellites

争夺卫星订单的艰苦历程

为什么会形成今天的这种局面?凡是从事宇宙产业的人一致认为,罪魁祸首当属1990年签署的《日美卫星筹措协议》。

日本在上个世纪80年代,依靠出口经济迅速发展,被哄抬为”世界第一”的经济大国。在汽车、半导体以及计算机等产业方面与美国发生了激烈的贸易摩擦。一半是迫于美国的压力,日本与美国政府签署了《非研究开发卫星筹措程序》(即《日美卫星筹措协议》)。规定了除研究开发用以外,在采购政府用人造卫星(即实用卫星)时,必须通过国际招标方式进行筹措的义务。

该协议的签署,把日本厂家推到了与已经拥有绝对优势的美国及欧洲厂家展开激烈竞争的位置上。开发商业卫星国际市场的关键,是需要拥有大量的制造经验积累智能以及如何有效地控制成本。然而,类似气象卫星”Himawari”(向日葵)系列等,很多日本国家规模的实用卫星订单,都纷纷被海外厂家抢走。造成了日本厂家在卫星制造数量上长期难以提高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开日美卫星筹措协定的制约,曾经试图把通讯卫星等改名为”技术试验卫星”等向国内厂家订货。但既作为研究开发用的卫星,每次就都必须有新技术才行。这样要反复发射同一种卫星提高可靠性,并要达到提高量产,效果则是非常有限的。

三菱电机的有关人士回顾说,”无论是在性能上,还是制造成本及交货期等方面,日本都无法与经验丰富的美国厂家抗衡。”在宇宙产业界里甚至有人满怀怨恨地说”人造卫星简直成了保护汽车及半导体产业的垫脚石。” 但是,最近在日本宇宙产业界终于看到了一丝曙光。这就是三菱电机成功地开发了”卫星Bus(卫星平台及其分系统)”,拿到了订单。”卫星Bus”是装有所有卫星需要的电源、通讯器材以及推进发动机等共同零部件的集合体。有了”卫星Bus”,只要根据每颗卫星的具体业务安装其他附加功能部件就可以了。实现了生产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及交货期的缩短。事实上国外先进的卫星制造厂商都拥有高功能的”卫星Bus”。从此三菱电机终于跻身于世界宇宙先进厂家的行列,渐渐加强了竞争实力。在去年的国际投标中,获得了气象厅”Himawari” 8号和9号卫星的订单。

去年10月,三菱电机召开了首次面向传媒的宇宙事业说明会。公司当时的电子系统事业部本部长栗原升充满信心地表示:”今后10年的目标是把销售额提高到现在的2倍,达到1500亿日元规模,实现跃进从现在的第8名跻身于世界5强之内。”

政府也在推动

最近政府也开始转变政策方向积极扶持民间卫星产业。今年5月宇宙开发战略本部(本部长为菅直人首相)发表的《宇宙领域的重点施策》中,明确记载到”提高国际竞争力,扩大宇宙机器产业,通过扩大宇宙利用产业相关范围,力争在10年后将宇宙产业规模扩大到目前的2倍,达到14至15万亿日元。” 作为此项方针的主要支柱,是向亚洲宇宙新兴国家展开官民一体的宣传推销活动。5月份负责宇宙开发事业的大臣前原诚司等访问了越南,除了核电站及新干线以外,还把引进人造卫星也作为”社会基础建设”做了积极的介绍。

还把在亚洲展开作为目标,通过廉价提供重量500公斤以下小型卫星,开始探索唤起新的市场需要。经济产业省推进开发研制的”ASNARO”,采用了NEC制造的小型卫星Bus”NEXTAR”,虽然小型但力争达到有可以辨别地球上50厘米大小物体的功能。

由于在许多新兴国家最初导入的系统会成为以后的主流,所以各宇宙产业发达国家都在虎视眈眈地窥视着打入市场的机会。在亚洲可能成为日本竞争对手的是中国。

到目前为止,日本除了在亚洲一直主持”亚洲太平洋地区宇宙机构会议”,还提供自然灾害时人造卫星的数据及宇宙教育等,显示出在国际社会中的存在感。中国虽然也加入了该机构,但最近设立了另外的”亚洲太平洋宇宙协力机构”,开始了独自的活动。有看法认为中国向非洲及中南美洲各国积极提供本国的卫星系统,目的是作为回报欲确保当地的自然资源。

JAXA协助越南、泰国等亚洲6国的宇宙机构并共同开发小型地球观测卫星等,持续展开着研究合作。新兴国家在引进卫星时,不仅在技术上,还在宇宙利用的启蒙教育、技术人员培训、数据利用环境整备等方面同时提高,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日本的卫星是否能够成功地打开亚洲市场,除了政府首脑之间的高端营销、提供资金援助之外,扎扎实实地展开基础交流也是非常关键的。

(译自《周刊经济学家》2010年8月17•24日号—-每日新闻社刊)[2010年9月]

Managemented by 佐口尚志

返回顶部